自己安裝淨水器需要知道什麼?
2025-10-06 12:06:06
留言:0
點閱:14

市面上的淨水器種類繁多,從知名品牌到價格親民的白牌貨都有。兩者最大的差異,通常在於「濾芯規格」—— 品牌機多半使用專用濾芯或特製外型,沒有替代品,所以必須購買原廠耗材,更換成本較高;而白牌機則多採用「公規濾芯」,通用性高、價格實惠,維修與更換也更彈性。
也因為這樣,許多動手能力強、重視 CP 值比的消費者,會選擇自行安裝白牌淨水器。但要成功 DIY,除了看懂安裝步驟,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家的用水條件與管線結構。這篇文章將帶你從基礎概念開始,整理出在動手前應該知道的幾個關鍵重點,讓你輕鬆搞懂「自己裝」也能很專業。
了解自己家的用水環境
在購買前,先確認家中的用水狀況與目的。
- 使用目的:先想清楚「要喝」還是「只要洗」。如果是飲用水,建議選擇過濾精度較高的多段式或 RO 系統;若只是希望改善洗菜、煮飯、泡茶用水的味道與清澈度,一般複合式濾芯或活性碳濾芯的淨水器就足夠。
- 水源種類:若是自來水,多數家用淨水器皆能使用;若是地下水或井水,建議挑選過濾能力較強、可搭配前置濾心的機型。
- 水壓狀況:水壓太低會影響出水量,太高則可能導致管線漏水或爆管。建議水壓保持在 2~5 kg/cm² 之間。
- 安裝空間:確認是否要安裝於流理台下、檯面上或壁掛位置,不同型式的管線配置會有所不同。
常見濾芯介紹
PP 棉質濾芯 (PP 濾芯)
主要負責去除水中的大顆粒雜質,例如泥沙、鐵鏽、懸浮物等。由聚丙烯纖維加工製成,可製成各不同精細範圍的孔徑。常見的孔徑有兩種 5 微米和 1微米,數字越小,過濾越精細。
5 微米可處理水中較粗、較大的雜質,而 1 微米處理二次過濾,常被安排在 RO 過濾的前置過濾,徹底將水中雜質過濾。
活性碳濾芯
利用活性碳的多孔結構來吸附異味、餘氯、農藥殘留及有機物,改善水的味道與氣味,常見的原料包括椰子殼活性碳、碳纖維活性碳。常見的有「顆粒活性碳」、「壓縮活性碳」。
顆粒活性碳是最廣泛使用的濾芯,通常作為 PP 濾芯之後的第二道,根據研磨大小有粒狀或粉狀。而壓縮活性碳常被用在標榜能夠生飲的單道濾芯淨水器,過濾效果比顆粒活性碳好,常用在第三道,但因其製程會增加水流抗阻,出水量較小。
RO 逆滲透濾芯
採用極細的膜孔 (約 0.0001 微米),能有效去除重金屬、細菌、病毒、石灰質與水垢,幾乎達到純水等級。在淨水過程中需要施加壓力讓自來水被「擠」過這層膜,故需電源驅動,雜質最被留在膜的另一邊成為廢水,也就是有些使用者會介意「RO 逆滲透會產生廢水」的原因。
動手安裝前的準備
開始安裝前,請先確認以下事項:
- 配件齊全:包含分水閥、接頭、管線、密封膠帶等。
- 關閉水源:避免施工時噴水。
- 檢查接頭尺寸:若有些舊款水槽規格不同,需另備轉接頭。
- 預留電源:若使用 RO 系統或有加壓幫浦的機型。
DIY 安裝的基本步驟
- 接入冷水管:拆下原水龍頭的出水管,接上分水閥。
- 安裝管線與濾芯機組:依照進出水方向接好,並確認箭頭方向。
- 裝上專用出水龍頭(若有):需開孔或使用現有孔位。
- 檢查漏水:安裝完成後開水測試,用紙巾檢查接頭是否滲水。
- 初次放水:第一次使用前應放水 5 ~ 10 分鐘,沖洗掉濾芯中碳粉或雜質。
常見問題與處理方式
- 水流太小:可能是水壓不足,或濾芯堵塞,檢查是否需清潔或更換。
- 出現氣泡或白色水:初次安裝時常見,靜置一段時間即可消失。
- 多久更換濾芯?:視水質與使用量而定,一般約 3~6 個月更換一次。
自己安裝淨水器不僅能省下施工費,也能更了解家中用水系統的構造。不過,若家中水壓異常、管線老舊或需開孔施工,仍建議尋求專業水電師傅協助。掌握正確知識與步驟,DIY 也能安心又省心,讓乾淨好水天天流進你的生活。
